他们是“最美铁路人”:钢轨神探20年行走4万公里 沙漠“蜘蛛人”每天与“0.5毫米”较真

最新信息

他们是“最美铁路人”:钢轨神探20年行走4万公里 沙漠“蜘蛛人”每天与“0.5毫米”较真
2023-02-27 19:33:00
中国铁路快速发展,我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发达的高铁网和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坐着高铁看中国”已成为享受美好旅行生活的真实写照,高铁已成为中国一张闪亮的“名片”。
  2月27日下午,国新办就“最美铁路人”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游新闻从见面会上获悉,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银川工务段钢轨探伤车间探伤工黄涛、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郑州高铁基础设施段电务维修技术中心副主任郑小燕等5人讲述“最美铁路人”的故事,分享了他们在平凡岗位上拼搏奋斗的精彩故事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想法和打算。
  马如铁:当好中欧班列畅通的指挥官
  1979年出生的马如铁,是一名中欧班列运输服务保障者,现任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满洲里站运转车间值班站长,负责经满洲里站进出口中欧班列的集结、换装、编组等运输组织工作。
  近年来,满洲里口岸运量急剧攀升,面对中欧班列集中到达、进口煤炭换装积压的难题,他向运输组织要效率,提出优化换装场区调车作业方式、增加备用换装线等建议,通过快取快送全面提升满洲里站换装作业能力。2022年春节前,面对疫情外防输入的巨大压力,他主动请缨带领9个调车组92名职工第一批进驻封控区作业,为确保中欧班列畅通开行作出了积极贡献。
  马如铁在见面会上表示,2016年,他刚担任值班站长时,正值国家“一带一路”政策向纵深推进,口岸站的运量急剧攀升。为了解决现场作业效率问题,马如铁带领班中的业务骨干蹲在现场反复揣摩作业环节,通过动态掌握班列开行信息,合理调配机车,为中欧班列开行提供了有力保障。十年来,口岸的运量稳步增长,进出口贸易大幅提升,自己亲眼见证了中欧班列高速发展。从原来每几天开行一列,到现在每天开十几列,中欧班列满载货物,品类有上百种。
  马如铁说,满洲里站是全国最大的陆路口岸站,十年来,从“国门”出入的班列有近2万列,所以口岸站异常繁忙,为了保证畅通,就要不断地翻看学习规章。他认为,落实好规章就是为了更好地为安全生产服务。他的记事本,其实就是个问题本。在现场检查时,发现问题就记录下来,带回班中,和同事们共同复盘,解决问题,让口岸提高通行效率,确保口岸更畅通。
  吕盼:“双奥之城”的服务明星
  “90后”的吕盼,是“双奥之城”服务明星,现任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客运段京张高铁车队列车长。
  作为服务保障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铁路工作人员之一,她刻苦训练服务技能,快速提升业务综合能力;针对赛事人员、运动员、外籍记者乘车,推出“列车智能设施介绍”婴幼儿安睡床“等10余项专属服务措施;针对”雪具存放“轮椅安置”等12个场景的服务反复演练,确保列车服务高质量;联手6个车站、24个乘务组共同创建“雪之梦”品牌,用更加温馨、精准、更具人文特色的服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高铁服务品质。
  回忆起一年前的“高光时刻”,吕盼依然难掩激动之情。凭借过硬的业务素质,吕盼成为高铁列车长中的佼佼者。2022年1月初至3月下旬,在闭环管理的76天里,吕盼和同事每天车厢、宿舍“两点一线”,圆满完成了97趟往返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三大赛区的冬奥列车运输任务,熟练用中英文解答旅客疑问,并创新高铁“耳鸣操”等特色服务。
  “冬奥会期间,不少外国友人、队员在冬奥列车上学习汉语,这一情景久久难忘。”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令吕盼印象最深刻的是,很多的外国友人在乘坐列车时,都会主动用汉语跟他们交流。
  “当我们能听懂,并跟他们进行互动的时候,他们都特别高兴。我想这是因为我们在备战冬奥的同时,全世界也在关注着中国,他们也在为来中国做着充足准备。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在学习中文、在了解中国文化、在向往中国。中国高铁作为一张靓丽名片,被越来越多国际友人熟知、认可,他们能和代表中国高铁的我们进行交流,我感到特别高兴,作为一名中国人、一名铁路人特别骄傲和自豪。”
  杜赫:每天都和0.5毫米较真
  现任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包头供电段响沙湾供电车间副主任杜赫,是扎根沙漠铁路的“蜘蛛人”。
  2008年12月参加工作,他从部队复员,脱下绿军装,穿上黄工衣,传承退伍不褪色的军垦精神,养护维修为列车运行提供电能的设备。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出了“定区域、定人员、定流程、定标准、定标记”的“五定检修法”,使设备修后合格率达到百分之百,他所在的车间自成立以来连续12年零责任故障。曾荣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全路技术能手、优秀共产党员、青年五四奖章、青年岗位能手、最美青工等称号。
  从“90后菜鸟”到技术尖兵,杜赫说,干好接触网,必须要胆大心细。为了让列车运行更加平稳有序,他想方设法把原本要求2毫米的标准误差控制在1.5毫米。除了对工作的精益求精,他和战友们还在寸草不生的沙漠里开辟了1300多平方米的绿洲,十多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一起并肩战斗。“我觉得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
  杜赫在见面会上介绍,自己工作的地点在沙漠腹地,经过十几年共同努力,现在每到夏天院内绿树成荫、瓜果飘香、鸡羊满圈。杜赫服务的包西铁路是北煤南运的重要通道,每天近30万吨的煤炭源源不断地发往全国各地,运量也在逐年攀升,但是在这同时,对杜赫的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前都是用“两人干、四人扶”的人工车梯进行作业,现在拥有了可以容纳50多人同时在车辆顶部进行高空作业的大型装备,效率比原先翻几番。
  在沙漠腹地工作,四季气候变化特别明显,要求接触网设备在极限温度条件下,必须运行良好。接触网的很多计量单位以毫米“起步”,所以这中间的0.5毫米,对杜赫来说不仅是自身作业标准的提高,还意味着更大责任。
  “接触网工是高空、高压、高危的‘三高’职业,每天面临25千伏的高压电线,只有提高作业标准才能保护战友们的安全。得益于现在的装备不断更新升级,才敢和0.5毫米较真,正是因为这种较真,我们的设备才一直安全稳定。”
  郑小燕:验证海量列控数据确保100%正确
  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郑州高铁基础设施段电务维修技术中心副主任、党的二十大代表郑小燕,是中国铁路科技自立自强优秀代表。
  郑小燕先后参与郑徐、郑渝、济郑等高铁联调联试和京广高铁时速350公里高标运营的列控系统施工及仿真试验,成功处置安全隐患340余个。参与了国铁集团列控中心、临时限速等规范的制定审核,参与研制的高铁列控车载设备检测系统获得铁道科技二等奖;参与编写出版的《信息中心设备作业指导书》《高速铁路信号工程施工技术及工艺标准》等书籍,为规范专业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连续6年在国铁集团列控任职资格培训班授课,为我国高铁事业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
  郑小燕在见面会上谈起过去时表示,1995年,她从郑州到成都上学,那时候还没有高铁,坐最快的K117次也需要28小时,而现在高铁只需要5小时。“互联网点餐送到手边,刷部电影、喝个茶的功夫就到了,又舒适、又快捷。米字形高铁网给人们出行提供了更加经济、更加快捷、更加舒适方便的新选择。”
  郑小燕说,列控系统是高铁安全运行的“超级大脑”和“导航系统”,它决定着高铁列车跑多快、在哪儿停,而她做的工作就是对海量的列控数据进行验证,对列控系统的功能进行验证,确保100%正确。
  在新的起点上, 郑小燕说将立足岗位,坚持高铁高标准、高铁无小事,精心维护好高铁的“超级大脑”,为高铁列车精准导航,为旅客出行保驾护航,让复兴号更安全、更快捷地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
  黄涛:铁道线上的探伤大师
  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银川工务段钢轨探伤车间探伤工黄涛,是新时代铁路大国工匠。他从事钢轨探伤20多年,从未漏检错判一次。带头创新“黄涛探伤工作室四技”(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理念,总结出焊缝探伤“七字诀”、数据回放“三字经”等作业法,完成了路轨便携式探伤扫查架、新型钢轨手工检查锤等23个技术革新及发明项目,其中8项成果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制定了“一讲、二演、三练、四点评”学习制度,培养出技师、高级技师共计13名,带出的2位徒弟先后获得全路钢轨探伤职业技能竞赛黄涛的工作是为钢轨问诊把脉,找出钢轨伤损,俗称“钢轨医生”。工作20多年,他累计行走近4万公里,发现的最小缺陷尺寸直径只有1.5毫米。黄涛说,钢轨探伤工作是个技术活,更是一个良心活,岗位虽然平凡,但责任重大。作为探伤工,就是要做到“检测一公里、放心一千米”!
  黄涛说,以前钢轨探伤主要靠人力推着探伤仪徒步检测,现在由于技术的发展、设备的改进和作业模式转变,劳动强度得到很大改善,现在普通线路主要采用双轨探伤仪进行检测,高速铁路主要采用大型探伤车进行检测,站区一些特殊地段还是以人力徒步检测为主。黄涛所在的段管辖近2000公里,平均每个月要对所管辖的里程检测一遍,遇春运、节假日前夕还要连续加班,增加探伤遍数。
  作为一名80后,黄涛说,20年前,自己也是一名学徒工。从事一个新的岗位第一件事就是要拜师学艺,自己也不例外。2013年,黄涛取得了全路的钢轨探伤职业技能竞赛第一名。在黄涛之后,他所带的两个徒弟相继获得全路钢轨“探伤状元”。现在,他们也有了自己的徒弟。作为师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要把“探伤状元”传承下去。
(文章来源:上游新闻)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他们是“最美铁路人”:钢轨神探20年行走4万公里 沙漠“蜘蛛人”每天与“0.5毫米”较真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