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食堂 如何让老年人“吃好饭”

最新信息

社区食堂 如何让老年人“吃好饭”
2023-10-23 06:20:00
上海老年人口基数大,养老一直是城市发展较为关切的问题。近年来,《上海市基本公共服务“十四五”规划》《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等文件持续推动家门口的公共服务平台、内容建设。也有一系列生活服务、便民设施广受好评,如社区食堂、口袋公园等。
  相比其他群体,活动半径受限的老年人,对家门口公共服务的需求迫切性、依赖性更大。那么老年人的使用情况究竟如何?它们可以解决哪些养老问题,又满足不了哪些老年人的诉求?对此我们进行课题调研。
  首篇推出社区食堂。近一年来,它火出了圈。打开网络平台输入“社区食堂”,在上海有80000+个相关结果,有些成为年轻人的“网红打卡点”。比如,豫园社区食堂能吃到城隍庙同款南翔小笼包。坐拥西岸江景的徐汇滨江食堂自带咖啡店、图书馆。邬达克老建筑66梧桐院里的社区食堂,可享受花园洋房里吃饭的氛围。虹桥AI社区食堂以机械臂掌勺而远近闻名。徐汇区综合服务点“生活盒子”里的社区食堂物美价廉、品种繁多。拼环境、拼“米道”、拼服务、拼设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然而,作为政府的公共服务,街道自建的社区食堂是否起到了托底保障作用?无论年轻人多么喜欢,它是否满足了周边老年人15分钟步行可达的需求?除了政府入场,引入更多市场主体,探索更多样化的选择模式,运用市场机制是否更加高效灵活?
  我们以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为主要调研点。调研过程中发现:上海老年人最在意的是“好吃”,对价格补贴没那么在乎;老人们外出吃晚餐的需求相对较少;大富贵等老字号品牌,实际上就是老人们心目中的社区食堂……
  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思考。首先,作为一项公共服务,食堂的政府托底功能是否有边界?
  其次,究竟把所有资源集中在一个大型服务点,还是小规模散布在各小区附近更好?
  再次,老年人对饮食的个性化需求与政府标准化服务之间,如何取得平衡?
  坐拥黄金地段、人气火出圈的社区食堂毕竟还是少数。在每个街道都建设一家社区食堂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更深一步探讨,一项公共服务,其背后模式、需求、资源调配等如何更上一层楼、更加可持续。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社区食堂 如何让老年人“吃好饭”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